【購書請洽官方LINE】

  首頁  >>  中文圖書  . 資料首頁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第四版 2026年 (Personality 15/E)

作/ 譯者:Cervone/Pervin/葉光輝 譯

  • ISBN:9786267410578
  • 年份:2026
  • 書號:00107683
  • 開數:
  • 頁數:0
  • 定價:即將出版 
  • 教師教學配件:
    教學用投影片
    ※教學配件僅供採用本書授課之教師教學參考用,無額外販售或索取。

譯者
葉光輝
現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兼任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SSCI 期刊)副主編
School of Psychology, Hong Kong Gratia Christian College 榮譽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社會及性格心理學組)博士
重要經歷 行政院科技部人文司心理學門召集人
《中華心理學刊》協同主編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主編
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副所長
研究專長 華人本土心理學、道德發展、家庭心理學、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身心發展、成人代間關係與高齡照顧、正向心理學
榮譽 中華心理學會蘇薌雨博士論文獎(1992)
亞洲社會心理學會 Misumi Award(2003、2004)
著作獲選中研院年度重要研究成果(2006、2007)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8)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會士(2020)
台灣心理學會卓越學術導師獎(2022)及歷年各類研究獎等
著作 《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等及國內外重要期刊及專書論文逾一百五十篇以上
       《性格心理學》自第一版問世以來已逾五十年,持續引領性格理論與實證研究的發展,被譽為領域中的經典教材。本書雖屢經修訂,始終維持其學術深度與教學實用性,核心精神不變:介紹具代表性的理論取向、平衡觀點呈現、整合理論與研究資料,並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闡述性格研究的多層次面向。此外,書中更納入腦科學成果與專欄探討,使讀者能掌握性格理論的當代脈動。本書不僅適合教學使用,也是心理學專業人士深化知識與視野的重要參考。

       本版新增內容,凸顯本書與時俱進的編修方向,主要特色如下:
• 模組化編排:全書分為三大區塊,章節可彈性調整順序,符合教學需求。
• 擴充文化與生理面向:強化對心理運作之文化與生理基礎的探討,呼應近二十五年重要研究進展。
• 整合最新研究趨勢:納入研究成果、理論延伸探討與資料蒐集方法,展現性格科學的多元面貌。

適用課程︰「性格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相關課程。
適用對象︰大學及技專校院心理、諮商、輔導、教育等相關科系學生。
第01章 性格理論:從日常觀察到科學解釋
 定義性格
 性格理論家的三大目標
 以科學方式解答性格問題:了解結構、歷程、發展與治療改變
 性格理論的重要議題
 評估性格理論
 性格理論:簡介

第02章 人類性格的科學研究
 性格研究:四種主要的資料類型
 性格研究:三種研究設計
 性格研究的當代發展:社群媒體與基於語言的衡鑑
 性格衡鑑與 Jim 的案例
 關鍵差異:性格研究資料性質上的重要概念區隔

第03章 心理動力論:Freud 的心理分析性格理論
 Sigmund Freud(1856–1939):生平簡介
 Freud 的人性觀
 Freud 的性格科學觀
 Freud 的心理分析式性格理論

第04章 Freud 的心理分析論:應用、相關理論概念與當代研究
 心理動力取向的性格衡鑑:投射測驗
 心理病理學
 心理改變
 Jim 的案例
 相關理論觀點
 性格理論的當代發展:神經心理分析
 理論評價

第05章 現象學理論:Rogers 的性格理論
 Carl R. Rogers(1902–1987):生平簡介
 Rogers 的人性觀
 Rogers 的性格科學觀
 Rogers 的性格理論

第06章 Rogers 的現象學理論:應用、相關理論概念與當代研究
 臨床應用
 Jim 的案例
 相關理論觀點:人類潛能、正向心理學與存在主義
 研究進展:自我與本真性
 性格理論的當代發展:性格系統互動論與整合我
 理論評價

第07章 性格特質理論:Allport、Cattell 與 Eysenck
 特質理論重要學者概覽
 特質理論的人性觀
 特質理論的性格科學觀
 性格特質理論取向:特質論者共通的基本觀點
 Gordon W. Allport(1897–1967)的特質理論
 確認主要特質向度:因素分析
 Raymond B. Cattell(1905–1998)的因素分析特質理論
 Hans J. Eysenck(1916–1997)的三因素理論

第08章 特質理論:大五模型與當代發展
 關於性格的分類學
 性格的五因素模型:研究證據
 五因素論
 或許還漏了一個?六因素模型
 跨文化研究:大五因素向度具普同性嗎?
 特質理論的當代發展:強化敏感度理論
 Jim 的案例
 個人與情境的爭論
 理論評價

第09章 性格的行為主義與學習取向
 行為主義的人性觀
 行為主義的性格科學觀
 Watson、Pavlov 與古典制約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
 理論評價

第10章 認知論:George A. Kelly 的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George A. Kelly(1905–1966):生平簡介
 Kelly 的性格科學觀
 Kelly 的人性觀
 Kelly 的性格理論
 臨床應用
 Jim 的案例
 相關觀點與近期發展
 理論評價

第11章 社會認知論:Bandura 與 Mischel
 社會認知論與先前理論的比較
 相關學者生平簡介
 社會認知論的人性觀
 社會認知論的性格科學觀
 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理論:結構
 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理論:歷程
 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發展的觀點

第12章 社會認知論:應用、相關理論概念與當代發展
 關於自我與自我基模的信念
 學習型目標、表現型目標、心態
 評估標準與自我分歧
 性格理論的當代發展:KAPA 模型
 臨床應用
 壓力、因應與認知治療
 Jim 的案例
 理論評價

第13章 文化、人際關係與性格的社會基礎及其發展
 文化中的個人
 更廣泛的文化差異:東、西方的自我觀
 同一文化下的不同社會或社群:社會實踐與性格發展
 社經脈絡下的性格發展
 跨生命全程的性格運作
 人際關係
 將「脈絡中的性格」應用於實務
 總結

第14章 基因、大腦與性格的生理基礎及其發展
 氣質
 生理、氣質與性格發展:當代研究
 基因與性格
 演化、演化心理學與性格
 心情、情緒與大腦
 神經傳導物質與氣質
 可塑性:生理歷程既是原因也是結果
 探討「高階」心理運作功能的神經科學研究
 總結

第15章 評價性格理論與研究
 性格理論:相似點、相異處與整合
 整合性理論的可能樣態
 對性格理論與研究的批判評價
 最後總結:理論如同工具箱


四版譯者序
       自從第 9 版開始,歷經第 11 版、13 版,以及目前最新的第 15 版,雙葉書廊出版部羅曼瑄經理持續邀請個人協助翻譯 Daniel Cervone 與 Lawrence Pervin 合著的《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這本原文教科書。當初會應允翻譯這本書的動機,除了因為在臺大心理學系自己長年教授「性格心理學」這門必修課程並使用這本書當教材、覺得它是本好書外,還注意到有些學生因為英文閱讀能力不佳,降低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覺得實在有必要翻譯本書。至於持續協助修訂新版中譯本的原因,則是感受到雙葉書廊對於推廣學術新知的認真及嚴謹。雖然此書先前的中譯版本(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銷售業績相當好,雙葉書廊大可繼續販售原本的中文版,但由於性格心理學領域研究內容推陳出新,以及引介學術研究新知的責任感,使其願意持續投入相當的人力及經費來更新此類基礎教科書,著實讓人萬分敬佩與肯定。

       基本上,原書內容的核心組織結構變動並不大,但最新版的各章內容則與時俱進增加了不少新材料,這主要是得利於當代文化心理學及腦科學研究領域的知識成果。在本書介紹的各種主要性格理論發展之初,當時對於文化及大腦對性格運作的了解十分有限,但借助於現代科技,今日的性格心理學家已能運用相關資訊與技術進行研究;參照這些新知識,讓我們得以從當代文化差異及腦科學的角度重新評估各種既存的性格理論,相關評析內容可參考散見於某些章節中的「性格研究與腦科學」專欄,以及愈來愈重視文化及特定情境脈絡中性格運作的研究成果。對於後者,我們可以透過研究社會情境、文化場景、人際關係等種種不同的日常生活脈絡,而對個人性格運作有更細膩且深入的了解。這些方面的研究可參見第 13 章針對不同文化及社會脈絡與個人性格運作之關聯的研究成果,以及第 14 章針對基因與大腦等生理因素與個人性格運作之關聯的研究成果,提供較為深入的介紹。

       這次翻譯工作看似只需針對新版增訂內容進行補譯即可,但由於每章細部內容的調整與修訂比例都不少,基於嚴謹因素考量,最後仍採取全文重新翻譯的做法。基本上,除了參考文獻及索引部分外,最新的中文版等同全譯了原書。各章內文中以粗體標示的重要專有名詞(含書末的名詞索引),其中有部分中譯用詞與前一版不同,這些更動主要是為了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的「心理學名詞譯法」一致,因而更新部分用詞的中譯,特此說明。

       整個翻譯過程中,特別要感謝個人助理曹惟純小姐對部分章節內容的初譯貢獻與校對工作上的協助,有幸蒙獲她的投入幫忙,本翻譯書才得以如期完稿。至於在全書的編輯、排版、清樣、校對等行政作業工作上,則要特別感謝雙葉書廊出版部的專業團隊的配合,使得本書得以高品質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本第 15 版中文版書的文字與格式,即便已經再三校對修正,但若仍出現疏漏有誤,應該由我個人負起全責,祈望讀者或同好先進不吝指正賜教,以作為後續改進參考。最後,衷心期盼本性格心理學中文版書確實能嘉惠學子及對性格運作有興趣的讀者,這就達到雙葉書廊與個人合力翻譯這本書的初衷了。

葉光輝
2025 年秋
撰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前言
       本書前一版(第十四版)的編修工作,是隨著 Lawrence A. Pervin 教授離世這一悲傷消息傳來而開始啟動。當 Pervin 教授在數十年前首度投入撰寫這本教科書時,他所提出的觀點迄今仍是驅動本書編修的重要理念,即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獲益,必須結合性格理論、性格研究與臨床案例所涵蓋的內容。Pervin 教授依然列名於本書第十五版的共同作者,正因為仍可在本書每一頁中感受到他深刻的理念。

       本書最新版的編修工作始於另一個更令人悲痛的消息:兩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性格理論家相繼離世,即社會認知論者 Albert Bandura(卒於 2021 年 7 月)與 Walter Mischel(卒於 2018 年 9 月)。Bandura 的影響力前所未見,就如本書內文所示,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無論就心理學界或整個社會科學界而言,Bandura 都是當時尚在世的學者中被引用次數最高者。Bandura 也是本人研究所時期的指導教授,對我而言,這是一段無比珍貴、形塑個人職涯發展的經驗。Walter Mischel 不僅是一位傳奇的研究者、理論家、對性格心理學現狀的批判者;對我個人而言,他更是一位帶來啟發的朋友。他為大學生撰寫的教科書引介我進入性格心理學領域;而他為研究生開設的性格課程則自由無拘,是我研究所時期最精采的部分;他對於在《性格科學的進展》(Advances in Personality Science, 2002)一書與相關計畫上共同協作的開放態度,是我莫大的榮幸。託 Walter 的福,我們合作過程中的一切同樣也充滿樂趣。

致使用本書的授課教師
       本書自第一版發行迄今已超過半個世紀,性格心理學領域在這個時代仍持續發展,本書也與時俱進不斷改版。然而,在簡介最新的第十五版內容有何變動之前,我們將先說明本書歷年各版本中始終貫徹不變的幾項基本特徵。
本書貫徹不變的基本目標
       目前最新的第十五版仍秉持 Pervin 教授撰寫第一版書稿時的基本目標:
1. 介紹性格心理學領域具代表性的重要理論觀點:本書包含對性格心理學領域各項主要理論觀點的深入介紹。有些教科書會涵蓋為數眾多的理論,其中包括某些與當代性格科學關聯甚少的次要理論觀點,此種介紹策略有其代價:當要回顧的理論數量繁多,可能就無法針對此領域每一種主要理論觀點提供充分而深入的說明。請留意此處所謂「理論觀點」意指:本書介紹範圍不僅包含不同經典理論家(如 Freud、Rogers)個人的著作成果,亦納入其他學者基於這些經典理論觀點的大方向,在理論與實徵研究上所達成的各種進展。
2. 力求平衡呈現各理論:本書盡力以正反並陳、不偏頗的方式呈現各種性格理論。本書所介紹的每一種性格理論各有其獨特的優勢,而我們的工作則是將之如實傳達給學生讀者。當某個理論能廣納批評,自能窺見其深遠影響力。本書將呈現來自實徵研究結果或概念上的批評重點,並鼓勵學生透過批判思考來領會該理論的意涵。
3. 整合理論與研究:這是一本關於性格理論與研究的教科書,並致力於向學生讀者呈現理論與研究如何相輔相成。本書根據實徵研究證據來評估各個理論――除了來自性格心理學領域本身的證據,還嚴謹地涵蓋來自整個心理科學不同次領域的證據。
4. 整合理論與個案資料:根本上,理論與研究通常涉及闡釋抽象原則,而非針對獨一無二的特定個體進行探討。貫穿本書各章(含其他教學資源,詳見下文「補充教材」段落之說明)的個案研究則橋接了通則與特則研究之間的鴻溝。全書各章都持續採用同一個案作為說明範例,以呈現各種理論如何針對同一個體提供不同的獨特資訊。本書所納入的個案素材也讓對臨床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讀者們,得以一窺性格心理學與臨床實務之間的連結。
5. 為不同理論觀點提供比較基礎,以鼓勵學生進行比較:本書採用一致的架構來介紹每種性格理論取向,亦即針對每種理論依序呈現其在性格結構、運作歷程(動力)、性格發展與臨床應用方面的論述內容。介紹架構的一致性也為學生提供了堅實基礎,使其得以運用批判思考技能來分析、評估各種性格理論,從而能在不同理論之間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6.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性格研究領域複雜的專業知識:本書並不迴避性格心理學領域的複雜性:各種理論上的細節與微妙差異、研究結果詮釋上的分歧,乃至於涉及探討測量、本體論與科學解釋意涵的各種後設理論議題。在研究部分,本書則呈現當代各種最新研究進展,即使這部分內容必須要求學生多加了解一系列相關領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如神經科學、遺傳學、分子表觀遺傳學(molecular epigenetics)或文化心理學。不過,整體而言,本書作者群仍盡力維持淺顯易懂的對話風格。本書通常直接面對讀者進行介紹說明,並奠基於一般學生讀者對性格運作歷程、個別差異的直觀理解。

承襲前一版之處
       對本書前一版(第十四版)內容十分熟悉的教師可以放心確定:在最新的第十五版仍保留了前一版的多數內容。歷來每一版的編修過程中,已陸續增補了許多素材,但並未刪除任何主要的理論觀點、研究內容或各章基本架構涵蓋的固定小節。其中也包含僅在較近期版本才被納入本書的某些特色內容,諸如與不同性格理論對話的腦科學研究,以及各章中一系列涉及「性格理論的當代發展」的專欄或內容。

第十五版新增內容
       第十五版中眾多章節都包含了全新內容: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延伸理論探討,以及性格科學領域中新的資料蒐集方法(見第 2 章)。然而,其中有三項新的特色尤其重要,說明如下。
       模組化(modularity):某位睿智的同僚曾向我建議:在教學上,其實有許多不同的順序都可將性格理論有效地介紹給學生,並建議可將全書各章以模組化方式呈現,讓授課教師得以選擇自己偏好的介紹順序。在最新的第十五版中已根據此建議做出調整。介紹六種主要理論取向(即心理動力論、現象學、特質論、行為主義、個人構念論與社會認知論取向)的章節目前已模組化,這些主要理論相關章節的撰寫方式,已經可以讓授課者自行安排各種介紹順序。
       就性格心理學的教學而言,採用任何一種介紹順序都各有其優勢。若採用傳統的歷史發展順序,從理論提出年代最早的 Freud 開始介紹起,則學生得以了解後續的理論探究如何以心理動力論的洞見作為重要基礎,或如何針對心理動力論觀點的不足之處,提出強烈批判。若採用較少見的反向回溯順序,從當代理論開始介紹,讓學生快速接觸當前性格科學廣被接受的各種觀點(如系統論觀點的價值所在、關注文化因素如何形塑性格運作歷程的必要性),則後續介紹的理論,可用以闡明早期理論觀點所未能完全解決的現象。
       就具體細節而言,本書的模組化大多是透過調整各章內容順序來達成。在最新版本中,第 15 章「評價性格理論與研究」已成為對不同性格理論之間關聯進行延伸分析之焦點與終點。
       由於模組化調整的結果,本書目前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性格心理學領域的內涵及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則呈現各種性格理論取向。第三部分則包含第 15 章與分別探討文化、生理相關主題的第 13、14 章兩章內容,而有關文化與生理取向的相關探討內容也是本次編修的更新重點之一,以下將詳細說明。
       增進探討文化與生理影響作用的相關內容:過去二十五年間,心理科學在兩個貌似彼此對立、實際上卻攜手並進的領域中出現重要進展:亦即心理發展、運作的(1) 文化與(2) 生理基礎。本版對文化、生理相關主題討論內容的更新,展現於下列四個面向:首先,就如其他各章一樣,有關文化與生理基礎的涵蓋內容已再度更新,以期能反映出先前版本曾納入探討的主題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本版在文化與性格的介紹內容中引介了新的主題,有關文化的探討內容也因而大幅擴充。其中最關鍵的新主題是:在某個特定文化下,社會實踐仍可能造成該文化成員在個體心理運作上的差異。第三,對於性格生理基礎的介紹內容,也同樣透過引介新主題而有所擴充。其中,表觀遺傳學與文化演化心理學二者尤其值得留意,因為這兩項新主題都削弱了傳統上對於「先天」與「後天」的明確區隔,就如生理與環境的交互影響目前已廣為人知。此種互依性(interdependence)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第十五版在文化與生理相關領域上的第四項更新:章節順序調整。在最新版中,探討性格的文化與生理基礎的兩章彼此相連,分別是第 13、14 章,此安排也讓學生在閱讀時更容易對照文化與生理因素二者的互依性,並回頭反思此種互依性在一系列不同性格理論上的意涵。
       各章對應的模擬案例都附帶兩組討論問題:第一組問題是在閱讀該章內容之前呈現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留意思考在該章介紹的理論與研究中,可能涉及的議題;第二組問題則需要學生運用對該章內容的相關知識。這些討論問題的複雜程度不一,因此可逐步深化學生對特定性格理論的了解與批判思考。

Daniel Cervone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心理學教授


Copyright ©2007 雙葉書廊.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106019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2號1樓
TEL:02-2368-4198 02-2368-7084 FAX:02-2365-7990 e-mail:pub@yehyeh.com.tw